https://jiaoshi.huatu.com 2024-08-16 10:49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材料分析題
97.材料:
胡老師是一名年輕的中學語文教師。這天老師在教《強項令》時,提了一個問題:課文題目中的強項是什么意思?學生根據課文的注釋,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為了讓學生對比古今詞義的區(qū)別,教師又追問:“強項在現代漢語中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問懵了,課堂上出現了“冷場”的局面,教師接連問了幾個其他問題,學生都沒有答出來。
課后,胡老師進行了認真的教學反思。第二天給另一個班上課時,該教師及時改變了提問策略。在學生找出“強項”在課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師請學生們思考:“請問你們都有什么強項”?一個學生答道:“我的強項是打籃球。”教師接著問:“那么,你所用的‘強項’是什么意思呢?”學生想了想說:“是‘長處’的意思。”于是,教師再次請大家思考:“強項”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的詞義有什么差別?學生們紛紛舉手并給出正確的答案。
問題:
請運用有關教學理論分析胡老師第二次授課成功的原因。
98.材料:
某次班會課上班主任劉老師策劃一次民主測評會要求大家不記名投票。選出三名差生,除了兩名同學最近因違反了學校紀律無可爭議地成了“差生”之外,11歲的肖亮,因為被同學列舉出了12條罪狀,成為了第三名“差生”。班會結束后,班主任劉老師召集三名“差生”,要求他們寫一份檢查,將自己干的壞事都寫出來讓家長簽字,下周一交。肖亮只好按照老師的要求寫下了檢討,并交給媽媽簽字。這時肖亮的媽媽才知道孩子最近情緒低落,一直逃避上學的原因。她隨即詢問班主任劉老師,劉老師說:“你的孩子是同學們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來的,是大家公認的‘差生’。”當肖亮媽媽質疑這種做法會挫傷孩子的自尊時,老師卻回答:“孩子的自尊心是自己樹立的,不是別人給的,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孩子好。”
雖然肖亮學習成績不理想,不守課堂紀律,經常曠課遲到,但這樣“劣跡斑斑”的他在音樂老師馮老師的眼里卻是一個十足的“才子”。肖亮熱愛音樂,尤其喜歡吉他,極有天賦。馮老師鼓勵他參加學校各種文藝表演,還代表學校參賽,屢獲佳績。
問題:
請用德育原則的有關知識,對劉老師的做法進行評析。
【答案解析】
材料分析題
97.【參考答案】
胡老師在面對學生的情況能夠及時進行處理,值得我們學習。
(1)該教師的做法符合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但是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胡老師在詢問一班的學生時,效果不好,就是因為沒有和實際生活和相結合,在對二班就進行詢問的時候就結合自身的經歷,因而效果較好。
(2)該老師的做法符合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胡老師在授課時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休授課思路,根據學生本人興趣、需要、原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等進行思考。
(3)該老師的做法符合啟發(fā)性教學原則。胡老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guī)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學生們紛紛舉手回答問題。
(4)該老師的做法符合循序漸進教學原則。胡老師的教學具有系統(tǒng)性,并且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教學,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5)該老師進行了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yè)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yè)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胡老師在第一次授課不理想后及時在課后進行了反思,從而改進了教學,可見反思在教學中的作用。
98.【參考答案】
班主任劉老師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主要違背了下列德育原則:
(1)劉老師違背了疏導原則。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善于對學生實施勸導與誘導、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的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案例中,劉老師采用看似民主的方法選出“差生”,而且召集三名差生開會,寫檢討,讓學生直接背上“差生”的標簽,沒有做到對學生實施勸導與誘導、以理服人,反而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2)劉老師違背了長善救失原則。這一原則又稱作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的原則,即德育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fā)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fā)展內部矛盾的轉化。案例中,劉老師只看到了肖亮身上的缺點,卻沒有看到他的音樂才華,沒有在對肖亮教育的過程中多發(fā)揮他身上的優(yōu)點,去彌補劣勢與不足。
(3)劉老師違背了因材施教原則。這一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根據他們的個人特點與年齡特征實施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因材施教的前提與基礎是了解學生。案例中,劉老師只看到了肖亮身上的缺點,卻沒有看到他的音樂才華,是對學生缺乏了解的表現,也沒有能夠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
(4)劉老師違背了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學生相結合原則。這一原則又稱作嚴慈相濟原則。嚴格要求是指教師提出稍微高于學生原有品德水平的外在道德要求。尊重信任學生是對學生給予真誠的關心和愛護,信任他們的力量和能力,相信經過他們自己的努力能夠不斷求得道德上的進步。案例中,劉老師沒有對學生給予真誠的關心和愛護,沒有尊重學生人格,沒有平等對待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在家長進行質疑時,劉老師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對學生好,依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5)劉老師違背了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這一原則又稱平行教育原則。它是指在德育過程中,教師要通過集體的力量教育個別學生,這里的個別學生主要是后進生。同時,又要通過學生個人轉變影響集體,這里的集體主要是較差的班集體,從而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案例中,劉老師讓全班同學投票選出“差生”的行為是沒有能夠正確地通過集體的力量教育肖亮這樣的后進生。
(6)劉老師違背了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這一原則也稱合力育人原則,是指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jié)、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后連貫,以發(fā)揮整體影響的教育作用。案例中,班主任劉老師和音樂老師馮老師在教育肖亮的過程中沒有做到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劉老師將肖亮認為是“差生”,而馮老師認為肖亮是“才子”。
綜上所述,劉老師在教育肖亮的過程中違背了上述德育原則,是值得廣大教師引以為戒的。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欣欣
上一篇: 教師資格證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易錯題21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